pgsoft-games模拟器

杰出人才

当前位置:首页  师资队伍  杰出人才


 
   韩森,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光学工程博士、pgsoft-games模拟器教授,研究方向:光学干涉检测、光学计量、精密检测。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Fellow、SPIE战略筹划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几何量工程参量委员会委员、全国光电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光学和光子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级特聘专家、江苏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双百人才”;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NQI)研究和应用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评审专家、江苏省双创人才评审专家、姑苏领军人才评审专家、苏州工业园区领军人才评审专家。两次获美国被称之为发明奥斯卡研发100奖、中国光电博览奖金奖、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苏州国家级特聘专家联合会“最佳科技创新人物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产品三等奖。60余次担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主席、委员、15本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文集的主编、120篇论文、45项专利、担任《红外与激光工程》副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刊FITEE 编委、《中国光学)(原“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编委、 中国《应用光学》副主编、主持和参与国内国外重大科学仪器三十余项目、研发新产品三十余款。
 

   张大伟,男,1977年,汉族,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博士及博士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pgsoft-games模拟器教授、教育部光学仪器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极端光学制造与检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是光学器件与系统,在相关领域发表SCI检索收录论文100余篇,代表性论文刊登在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Lab on a chip、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Optics  Letter等国际著名期刊,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5项,成果转化产生可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教育部、上海市等省部级科技奖项5项。

   朱亦鸣,男,国家万人领军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青年长江学者,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日本东京大学电子工学博士。现任国际红外与太赫兹学会(IRMMW-THz)国际组织委员会委员兼评奖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理事、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委员等。承担国家及地方课题项目二十余项(973计划1项、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项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光电领域前5%共40余篇),ESI论文8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13项经转化获得3166万元。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青年贡献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奖一等奖(金奖)等全部奖项10余项。
 
 

   詹其文,男,国家特聘教授、上海市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士,2002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同年获得美国五大光学中心之一的代顿大学电子光学系教职,历任助理教授(2002年),终身制副教授(2008年),终身制教授(2012年),创立代顿大学纳米电子光学实验室(Nano Electro-Optics Laboratories)并担任美国代顿大学Fraunhofer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光场调控及其与微纳结构相互作用,纳米光子学,生物光子学,超分辨成像及纳米结构表征等。主持及参与主持研究经费超1200万美元;在Nature Photon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Advances in Optics and Photonics、National Science Review、Science Bulletin、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Nano Letters、Nanophotonics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文章引用超过10000次,单篇最高引用>2300次,研究工作两次入选OSA全球光学年度重大进展(2010,2020);中国光学年度10大进展(2020)。出版专著1本,专著章节9章。拥有国际发明专利6项,其中高分辨椭偏成像、近场拉曼等技术转让美国及德国企业进行产业化开发。现任美国光学学会Optica副主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PhotoniX副主编、自然-施普林格出版集团Scientific Reports和 Journal of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编委、中国光学学会理事;由于在光场调控及微纳米光子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获选国际光电学会(SPIE)Fellow和美国光学学会(OSA)Fellow。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上海市地方院校能力建设项目1项。

   刘一,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上海市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激光学会副理事长等。2006年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光学专业取得博士学位。2009年获聘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终身职位副研究员。2014年在巴黎第六大学取得博导资格(HDR)。2015年回到pgsoft-games模拟器pgsoft-games模拟器工作。研究方向为超快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包括空气激光,强场太赫兹物理,X射线光学,超快激光微纳加工等。相关工作已累计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包括Physical Review Letters论文11篇,Optica论文1篇。 三篇论文被美国物理学会Physical Review Focus,美国光学学会Laser Focus World专文报道。所发表论文被SCI期刊完全他引2300余次,H因子为27。受邀请国际学术会议报告30余次。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三项。

   张启明,2011年在复旦大学获得光学博士学位,曾任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员,2019年进入pgsoft-games模拟器。中组部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上海市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主持省部级人才一项与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在Science,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Review Materials, Optics Letters 等SCI杂志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0余篇,获得国际专利2项。

   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器件,光信息存储,飞秒光学加工。

   陈希,2010年在昆士兰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员,2019年入职pgsoft-games模拟器。中组部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上海市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激光加工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曾主持省部级人才和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他已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1篇,其中SCI一区论文12篇,包括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的一作文章。文章总引用数超过2200次,有3篇论文成为ISI数据库的“高被引论文”。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材料,储能器件,太阳能电池。

  彭滟,教授,博导。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国家优秀青年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东方学者”、“曙光学者”、“启明星”、“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浦江人才计划、晨光学者等人才称号获得者。科研方面目前主要围绕太赫兹波的产生调控及其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研究展开。目前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多项国家重大仪器专项(课题)和国家自然基金(优青&国际合作&面上&青年)等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现今共发表国际 SCI论文百余篇,申请发明专利三十余项,32项已授权,国际PCT专利(美国)5项。荣获2022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20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和2020中国发明创新奖金奖。

   谷付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集成光机电实验室(https://iome.usst.edu.cn/)负责人,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01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工程专业,随后加入pgsoft-games模拟器。研究方向为微纳光纤精密测量,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国内外知名SCI期刊论文近30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等。另外与他人合作共发表SCI论文近20  篇,包括Science等。他人引用1000余次。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饶毓泰基础光学奖优秀奖、中国仪器仪表奖学金?金国藩青年学子奖学金、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最高奖学金)。指导本科生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上海市一等奖,及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担任Light  Sci. Appl.、Phys. Rev. Lett.、Adv. Mater. 等权威期刊的审稿人。

   魏国亮,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30篇。中国系统仿真学会会员。

   蔡斌,特聘教授。参加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一项。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20余篇。

 

 
   黄影平,特聘教授。曾任英国COVENTRY大学副教授;WARWICK大学高级研究员;CRANFIELD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专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上海市科促会“联盟计划”项目,企业横向课题。曾经主持承担英国工程物理科学基金会项目2项,作为子项目负责人承担多项英国政府,欧共体,企业合作资助的大型研究项目。在国际学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SCI论文20篇,绝大多数为第一作者。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汽车,通讯及电力工业,并获英国美洲豹路虎汽车公司技术奖。
 

   王巍琳,特聘教授。在密西根大学学习和工作期间以及在南洋理工大学工作期间一直从事网络化分布控制技术的研究工作,着力于解决与现代国防民用技术休戚相关的控制算法中的经典难题。主要成果包括高度分布系统的整合算法、网络控制系统的动态观测与信息采集算法、网络控制器间的信息交流算法、人机结合控制算法等。近年来连续在国际控制领域顶尖刊物发表文章,包括国际控制领域权威刊物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发表论文4篇,其中Regular paper 2篇;在Automatica发表论文3篇;在Regular paper 1篇;在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发表论文1篇。
             
 

   张玲,特聘教授。曾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用于物质检测的光学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以及材料相变的拉曼光谱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1)拉曼光谱在材料结构相变研究中的应用;2)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在痕量检测中的应用;3)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可达到单分子检测水平的纳米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和环境检测中的应用。2008-2013年间,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承担科研项目5项,总金额为560万日元,申请日本专利2项。一系列相关工作先后发表在包括Nature Mater., Scientific Reports, Phys. Rev. Lett., J. Am. Chem. Soc., Acs Nano, Adv. Mater., Phys. Rev. B, J. Phys. Chem. C., Appl. Phys. Lett. 等SCI检索期刊上。

   冯吉军,博士,pgsoft-games模拟器pgsoft-games模拟器特聘教授。20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2010年于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取得光学工程博士学位,随即去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于2013年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项目资助。2015年获批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回pgsoft-games模拟器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微纳光学和集成光电子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田恩刚,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生于1980 年,2008 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曾赴香港理工大学和英国布鲁内尔大学进行学术访问,2018 年进入pgsoft-games模拟器pgsoft-games模拟器,担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曾获得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333 工程”优秀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以及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等省级人才称号,近年来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 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 论文100 多篇,论文在Web of Science 核心集中被引用超 3000 次。近年来累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 项以及省级项目多项,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丁德锐,男,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毕业于东华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5 年入职pgsoft-games模拟器pgsoft-games模拟器,曾担任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高级研究员以及英国布鲁内尔大学访问学者。曾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全球高被引学者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 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 论文70 余篇,累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 项,省级人才项目1 项。担任国际SCI 期刊Neurocomputing 和 IET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的副编辑。

    张轶楠,特聘教授。2009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学院,2014年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先后在斯威本科技大学,暨南大学,pgsoft-games模拟器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副研究员、特聘研究员、特聘教授等职位。主要从事表面等离激元和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应用研究,包括太阳电池、辐射制冷、彩色显示、全光学习等应用领域。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六项,独立著书一部,发表SCI期刊论文28篇,其中SCI一区11篇,包括第一/通讯作者Nano Energy,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Nanoscale Horizons等高水平论文。指导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两人次。曾任职尚德电力,参与维多利亚尚德先进太阳能项目和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捐赠基金项目,为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Design Hub建筑设计制备了等离子薄膜太阳电池原型。荣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Rising Stars of Light”提名奖,以及多项省部级荣誉称号。

   禹德朝,工学博士,特聘教授。2014年在华南理工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随后分别在美国罗格斯大学、荷兰乌得勒支大学担任博士后和研究员,获得2020年度上海市人才项目支持和2020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4/5)。2021年入职pgsoft-games模拟器。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在Light, Adv. Opt. Mater., Phys. Rev. B (Appl.), Appl. Phys. Lett.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1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米晶多光子发光材料、有机-无机杂化体系、纳米光子学及其在新型光电子器件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陈舒, 理学博士, 特聘教授,上:M飧卟愦稳瞬畔钅咳胙≌。2016年博士毕业于厦门大学,随后在西班牙CIC nanoGUNE研究中心工作, 2022年入职pgsoft-games模拟器。主要从事太赫兹高时空分辨显微成像,近场光学、极化激元光子学、表面增强谱学等方向的技术、基础及应用研究工作。主持及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包括Nature Mater.(2篇), Nature Nanotech., Nat. Energy, Nat. Commun.(4篇), J. Am. Chem. Soc.(3篇),Nano Lett.在内的SCI论文40余篇(包括IF>10的20余篇, JCR一区论文30余篇,其中6篇(曾)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Nature Mater., Nat. Commun., Nano Lett.,ACS Nano, ACS Photonics等高水平论文。研究成果被Science, Nature Nanotech., Phys. Rev. Lett.等高水平杂志多次引用,总引用次数2700余次(来自谷歌学术),h-index为24。

   林剑,2001年于复旦大学获学士学位,2012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博士学位。在Nano Letters, Optics Letter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 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 等SCI杂志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0余篇。

 

   金涛,博士,毕业于日本群马大学,曾任JST产学官连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1)纳米显微技术(原子力、近场光学扫描显微镜);2)激光干涉测量。参与了,日本学术振兴社基金,日本青年领袖基金以及日本科技振兴社基金等项目。相关工作发表在Sensors,Rev. Sci. Instrum., Meas. Sci. Technol., Chin. Opt. Lett., Precision Engineering, Aircraft Engineering and Aerospace Technology等SCI检索期刊上,2项国家发明专利。

   游冠军,博士,特聘副教授。1997.9-2007.1就读于复旦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和光学博士学位;2010.4-2013.4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5-2014.12任副研究员;2015年入职pgsoft-games模拟器光电信息学院,加入庄松林院士领导上海市现代光学系统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为飞秒超快光谱、非线性光学、和太赫兹技术。已在国际SCI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被引用六百多次。

   陈建,博士,特聘副教授。2017.12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2015.09-2017.09在美国代顿大学进行博士生联合培养,2018年入职pgsoft-games模拟器pgsoft-games模拟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已在Nature  Photonics、Science Bulletin、Optics Express、Applied  Optic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撰写全英文专著章节1章。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光子学、光场调控以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等。

 

   金钻明,博士,副教授。2013年获上海大学博士学位。2013-2015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入职pgsoft-games模拟器。目前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一项面上项目,参与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已在Nature Physics,J. Phys. Chem. Lett.,Phys. Rev. B,Appl. Phys. Lett.等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快激光时域光谱和先进太赫兹光谱、基于超快电子自旋的太赫兹辐射源和调控器件研究。

   常琛亮,pgsoft-games模拟器特聘教授,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5年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机构进行访问及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年入职pgsoft-games模拟器。主要从事衍射光学、计算全息、三维显示、光场调控、智能成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Optica、Photonics Research、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光学领域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研究成果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并参与国家863、973、科技创新2030等重大项目。


 

 


返回原图
/

pgsoft-games模拟器(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